对于基础年级来说,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学期决定尝试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是哪里?”等,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但要注意,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使学生浮躁。
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二、适当鼓励引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致志,静下心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其次,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并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加强词句训练
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的准确的表达出真实情感。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看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四、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教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交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熟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的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使预习由扶向放过度。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五、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