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课题研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方案
日期:2019-10-11 作者:王建平 阅读次数:796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方案

皇冠中学 王建平

 

【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评价设计】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秦国崛起》。在秦国崛起的道路上,商鞅变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走进大变革的时代。

教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环节一:学生整体感知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

看题目,你有哪些困惑?

思考问题:通过预习,你发现战国时期社会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战争的规模、春秋向战国的过渡、铁器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商鞅变法、都江堰等。

学生整体感知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对战国时期梳理出一个粗略的整体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留下关键词。

环节二: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思考问题:战国时期的这些社会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一、兼并战争与商鞅变法的关系。

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学生在课本34页地图中圈出七雄位置。

各国间展开了残酷的兼并战争。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

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在战国时期,魏国、齐国、赵国先后崛起,秦国虽位列战国七雄,诸侯各国都鄙视、轻视秦国。秦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尤为迫切。

二、铁农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商鞅变法的关系。

【情景剧展示】

旁白: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一位奴隶主带来了“烦恼”

场景一: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剩下的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什么呢?(叫他们去开垦新的土地)

场景二:我现在是越来越富有了,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呢?(给奴隶们一些人身自由,把土地租给他们,定期收取地租,剩下的收成就当是给奴隶的报酬。)

场景三:奴隶们很高兴,他们卖力的干了起来。我虽然已成为了大地主,但是我的所有土地大部分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我急切盼望着私田的合法化!

学生快速阅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度量衡、徭役、井田制、爵位、世袭、军功、布帛)老师一句话讲清(5分钟)

然后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作用。(这些变法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小组规范,避免老师代替。(10分钟)

 

指导学生利用方位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理解此时期战争的目标是兼并对方。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残酷的兼并战争,刺激着以秦国为代表的各国进行变法。

 

 

 

教师念旁白,学生扮演奴隶主。引导学生帮助奴隶主出谋划策解决“烦恼”。

 

情景剧结束后教师结合板书小结: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面积不断扩大,奴隶主变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性质也逐渐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封建统治,纷纷掀起变法。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用时较长。)

环节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士兵、地主、贵族、国君,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身份任选其一,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总结:除了秦国旧贵族,都支持变法。

材料一:商鞅变法遭到秦国旧贵族的激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遭旧贵族诬陷而惨死,商鞅新法得以保留。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课本P35《材料研读》”

思考: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总结:①商鞅的变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商鞅的法令早已深入人心。②商鞅变法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也是变法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文献,得出结论。

 

 

 

 

环节四:了解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三、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关系。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重兴修水利,变法后富强的秦国更是如此。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正修建于此时。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由谁修建的?(时间:公元前256年;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建造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播放视频)观看视频。

问题: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有什么影响?谈谈你对都江堰的认识。

归纳总结: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杰作,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相关问题。

环节五:解决本节课的表现性评价问题问题。

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成就霸业打下基石。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学生可以正反来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及时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提升。

课后作业

完成小论文:忆商鞅变法,看改革开放。

 

【名词解释】

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户籍:又称户口,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布帛: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商鞅变法后定下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