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二: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
思考问题:战国时期的这些社会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一、兼并战争与商鞅变法的关系。
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学生在课本34页地图中圈出七雄位置。
各国间展开了残酷的兼并战争。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
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在战国时期,魏国、齐国、赵国先后崛起,秦国虽位列战国七雄,诸侯各国都鄙视、轻视秦国。秦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尤为迫切。
二、铁农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商鞅变法的关系。
【情景剧展示】
旁白: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一位奴隶主带来了“烦恼”
场景一: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剩下的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什么呢?(叫他们去开垦新的土地)
场景二:我现在是越来越富有了,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呢?(给奴隶们一些人身自由,把土地租给他们,定期收取地租,剩下的收成就当是给奴隶的报酬。)
场景三:奴隶们很高兴,他们卖力的干了起来。我虽然已成为了大地主,但是我的所有土地大部分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我急切盼望着私田的合法化!
学生快速阅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度量衡、徭役、井田制、爵位、世袭、军功、布帛)老师一句话讲清(5分钟)
然后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作用。(这些变法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小组规范,避免老师代替。(10分钟)
|
指导学生利用方位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理解此时期战争的目标是兼并对方。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残酷的兼并战争,刺激着以秦国为代表的各国进行变法。
教师念旁白,学生扮演奴隶主。引导学生帮助奴隶主出谋划策解决“烦恼”。
情景剧结束后教师结合板书小结: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面积不断扩大,奴隶主变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性质也逐渐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封建统治,纷纷掀起变法。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用时较长。)
|
环节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士兵、地主、贵族、国君,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身份任选其一,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总结:除了秦国旧贵族,都支持变法。
材料一:商鞅变法遭到秦国旧贵族的激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遭旧贵族诬陷而惨死,商鞅新法得以保留。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课本P35《材料研读》”
思考: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总结:①商鞅的变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商鞅的法令早已深入人心。②商鞅变法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也是变法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
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文献,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