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咏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文言文基础仍然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对优美文句进行赏析,感受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自学释疑、课堂检测,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通过品读课文,能描绘、赏析心中的山川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巩固、检测,能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口头表达心中之美,说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评价设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点拨字音、节奏,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当堂背诵课文。
2.通过小组展示翻译课文,课堂检测重点词句的翻译,使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翻译课文。
3.通过品读课文,根据教师提示的固定句式,使80%以上的学生能口头表达心中的山川之美,说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旷神怡。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首先。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读目标)
声音洪亮,激情饱满,让我们带着目标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解题
同学们齐读课题。题目中有两个“书”,这两个书意思一样吗?
(生答:不一样,第一个中书是官职。第二个书是书信,名词。)
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 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 “答”:回复 “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三、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为什么一封信会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的内容了。下面请同学们用心聆听录音范读,听清字音和节奏,感受语速、语调。
1.学生聆听录音范读,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停顿,感受语速、语调)
2.一生试读,一生评价,教师指导点拨。
(1)提醒学生需注意的字音:颓、与。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的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4.男女竞争式朗读课文,老师点评。
男生读得气势高昂,女生读得婉转悠扬,巾帼不让须眉啊!
四、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课文翻译。
3.学生复习巩固。
4.课堂检测字词、译文(2句)。
1.解释画线词语
(1)五色交辉 辉映
(2)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 消散
(4)夕日欲颓 坠落
2.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五、赏读品析--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寻找美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通过朗读和翻译,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你听)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下。
(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如: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同学们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一幅心中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说得如诗如画、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作者的知音啊!作者之所以能把山川景色写得如此美丽多情?是因为抓住了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以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同时还凝聚了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3)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的心情,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什么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赞美
2、“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 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3、“康乐”是谁?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4、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 景色的人呢? “我”(作者)、还有谢中书
5、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 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自豪)对, 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 是哪一篇呢?( “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 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 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6、背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三十七岁辞官归隐。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齐高帝劝他弃隐归仕不成,很是费解,便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陶弘景以诗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隐居茅山后,便在秀丽的湖光山色中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
2、赏析美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学语文不能" 得意忘言" ,也就是说,一般人读文章,只注意文章说了什么,而不注意作者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
请同学们用“《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_____你看_____ ”的句式简要说说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也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1)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全文按总分总安排内容,先述山川的总体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最后抒发情怀,层次清晰。
(2)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 高峰入云" 这是仰视,"清流见底" 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是平视。
(3)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一句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节奏鲜明,你听:"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5)《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夕日欲颓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六、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蜜蜂采得百花才能酿成蜜糖,我们要善于积累方可飞得更高。赶快把这首小短文存储到你的记忆中。熟读成诵。
1.学生展示背诵课文。
2. 请同学们带着对山川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齐声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 实在是美不——(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山水般美好的情怀!
【分层作业设计】1、2题必做,3题选做。
1.整理本节课学到的文言知识。(必做)
2、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必做)
3.古诗文中有很多篇文章也都展现了山川之美,你可以搜集几则简短的古文或者古诗并背诵下来。(选做)
【板书设计】
仰视 高峰
山川之美 俯视 清流 静
远景 石壁、林雾
近景 猿、鸟、鳞 动
总 分 总
朗读评价量规
项目
|
A
|
B
|
C
|
总评
|
读音
|
声音适中,读音准确,诵读熟练。
|
声音过弱或过强,读音较准确,诵读较为熟练。
|
声音太弱或太强,读音不准确,诵读不熟练。
|
|
停顿
|
停顿准确
|
停顿不准确
|
读破句子
|
|
情感
|
能准确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
情感变化掌握不够准确
|
不能读出情感变化
|
|